“从问题本身看,“哲学是什么”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
哲学”。表面上这两种表达方式所说的是一回事,都是关于哲学的基本规定或定义,似乎无论把问题中的“什么”放在后面还是放在前面,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在西方语言中一说到“哲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哲学”,其实就是一句话,例如英语中的“what is philosophy”,德语中的“was ist die philosophie”。虽然当我们把它们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既可以译作“哲学是什么”,也可以译作“什么是哲学”,不过通常并没有要突出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在这两种表达方式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而且这一差别不仅仅是翻译的方式问题,而且是表述的含义问题。不要以为我们是在玩儿文字游戏,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确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 。。。。。。”
“因此,学习哲学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于创造性的“视界交融”,亦即我们与以往的哲学家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思想之间“对话”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思想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由研究“哲学是什么”而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哲学”。 总而言之,一切研究和学习哲学的人,都应该追问这两个问题:“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因为,哲学就存在于这种追问活动之中。”
言毕,于天也重新的座了下去。
直到于天重新的座回到了座位上,然后这个培根才仿佛的回过神来,接着便是他带头鼓起了掌,尔后是全班近百名学生以及教导主任林长河与于天班主任孔文都热情的鼓动着掌声。
甚至这个时候,孔文还激动的想着,“咦,我的班上什么时候出了一个对哲学如此了解的人呢,哦,我还记的他即像以前问过借阅过不少的书籍,嗯,没错,他好像叫于天,看来以后我要与他多交流交流,同时有了这样的学生,相信这回一定会让林长河对我刮目相看了吧。嘻嘻,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刚才林长河路让我去答,我不答了,那是因为我相信我的学生中有能答的,那岂还用我这个老将出马吗?”
而这里最激动的还是莫过于培根。一直以来,他靠着这个问题己经解决了多个国家的学生,甚至就连m国那样自认经济发达,文明优于常人的地方都没有学生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但今天他确在东方国遇见了知音,遇见了可以回答自己问题的人,所以他不由的对这个于天充满了好奇。但似乎是想在认证一下于天是有真材实料还是恰巧被他懵到,他对着于天又急问了一个问题。